浅谈字理之学法
浅谈字理之学法
佘圆圆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中指出:在教学中应注意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。在教学中,借助汉字的形义的关系进行教学,通过溯源图、抽象图、古代汉字、正楷字这一演变规律进行字理教学,可以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、生动,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、增强记忆和发展思维,使学生对汉字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也有初步的感知。
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,那么建立起“明理识字”的观念,也就是“字理教学”的观念,培养学生识一字明一理,从而自觉主动地去学、去记,不仅能切实提高识识字效率,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。“字理识字是”20世纪90年代初,由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贾国均提出的识字教学法。“字理”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,“字理识字”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,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,即通过对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,运用直观、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,达到识字的目的。“字理识字”的基本方法有:图示法、点拔法、联想法、演示法、歌诀法、猜谜语等。“字理识字”适用于任何一种语文教材,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,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,有效预防错別字的产生和减少错别字。接下来我们就举例来简单谈谈其“字理识字”方法的具体实施。
一、 分析明理法。
汉字的最大特点是表意性,教师要掌握汉字这一特点,就必须对每个生字认真研究分析,以字理为中心,体现汉字音、形、义的统一性。如教“跟从”的“从”字,教师只须用简笔画,勾勒出个人跟在一个人的后面,学生即可理解“从”字的意思,并从图上观察到“从”字的写法,进而促进对“从”字的音、形、义的理解。这种明理识字,是有意识地识记,自然记忆深刻,掌握牢固。
二、 演绎明理法。
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,运用直观演绎方法和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,如教“山”字时,可展示“群山图”,表现出“山”字的大体演变过程,再观察“山”字各部分的构成,这就是析形。如此形义结合,达到明理效应。
三、 比较明理法。
通过对若干音同而义形不同的字的比较,使学生理解生字的形义。如教“燕、艳、咽、焰、砚”等同音字时,对“燕”字重点分析,先展示“燕”字的实物图,让学生观燕子的外形,然后对照“燕”字比较,就不难理解楷体字的“燕”字的上部分是燕子头部,中间部分的“口”是燕子的身体,分开列在口字两旁的部件像燕子的翅膀,四点即是燕子的尾巴。显而易见,这个“燕”字,与表示多种颜色的的“艳”,口吞食物的“咽”,火焰的“焰”等不会混淆,这种比较明理,当然印象深刻、清晰明了。
四、 推理明理法。
现行教材中,识字教学的安排都是由浅入深,由易到难。课本里虽然象形字的数量不多,但它是汉字形成的基础。指事字是符号或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符号形成。会意字和形声字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组合,因此教好象形字再教会意字、形声字就容易了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,容易探索出规律。如先教“女”和“马”,再教“妈”;先
教“木”,再教“林、森”,先教"人”,再教“从、众”,就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,从而提高归纳、推理的能力。
五、 迁移明理法。
在教学中,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字以后,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会意字、形声字的学习中,用它们表义时,多与基本义有关,如“爪、采、爬”。从而掌握识字规律,解决汉字同音多、形异多等识字难的回题。如教“泡、创、炮、跑”“摸、墓、慕”,等只须教好基本字,“包”“莫”,再从偏旁上理解字义即可。
六、字谜明理法。
教师根据一些字的形、义特点,编字谜让学生猜想分析,童趣浓,符合儿童的心理,同时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,丰富学生的想象、分析、推理能力。如“重逢----观”“二月平-----朋”“木质门-----困”,再如“上小下大是尖”“座位不正就是歪” “独生一口是‘星’字”。带韵味的字谜琅琅上口,学生兴趣更浓,收效更佳。
七、 游戏明理法。
根据人类的记忆规律,识记过去的事物,会产生遗忘的现象。我们采取多种游戏活动,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,让他们既动脑,又动ロ、动手,以加深印象。如每人制作一个带虚线“田”字格的识字卡,用来拼认生字,供相邻座位学生互相检查。又如每人自制常见的偏旁和独体字的“识字卡”,在活动课、早读课时间,组织小组开展“拼字”游戏。这样练习量大,趣味性浓,竞争意识强,效果很好。
总之,在识字教学中,注意字理解析,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,增强记忆和发展思维,还能使学生在了解汉字负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,潜移默化地受到汉字的熏陶,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,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。
(本文曾获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二等奖)
作者单位: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618000